亦然牧場

雞越養越多為何還是缺雞蛋?台灣蛋雞產業困境分析

雞越養越多為何還是缺雞蛋?台灣蛋雞產業困境分析

圖片描述

台灣蛋雞產業的四大困境

困境一:產能差,雞越養越多還是缺雞蛋

台灣的蛋雞產能問題非常嚴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台灣的蛋雞每年平均產蛋量僅為190顆,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這意味著台灣蛋雞的產蛋率僅約52%,相較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家,產蛋率都在80%以上。台灣雖在養母雞數量達到4500萬隻,卻依然供應不足,仍需依賴進口蛋來補充國內需求。

原因分析:

  • 飼養環境和技術落後:台灣的蛋雞飼養環境不佳,技術水平低,導致生產效率低下。
  • 過多的雞隻數量:母雞數量增加,但由於產蛋效能差,供應仍然不足。
  • 惡性循環:因產能差,政府和農民只能繼續增加母雞數量,進一步加劇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

困境二:傳統格子籠飼養占八成,產業落後、產能低落,無法因應各種疾病與氣候變化威脅

台灣近八成的蛋雞場仍使用傳統格子籠飼養方式。這種方式將母雞擠入狹小的空間內,無法進行築巢、棲息等自然行為,導致雞隻免疫力低下,容易受病菌侵害,並且難以應對季節性氣候變化。

原因分析:

  • 忽視母雞的基本生理需求:無法滿足築巢、沙浴等自然行為,進一步降低產蛋率。
  • 惡劣的飼養環境:雞舍通風不良,夏季熱緊迫,冬季冷緊迫加劇母雞生病風險。
  • 技術和知識匱乏:蛋農缺乏現代飼養技術和知識,無法提升管理水平。

困境三:包銷制度問題導致“混蛋”和食安疑慮

台灣蛋商掌控的包銷制度導致蛋農無需提升管理水平,無論雞蛋品質好壞一價全收,這進一步加劇了食品安全問題。若被驗出藥物殘留,部分牧場甚至會以其他牧場頂替,導致食安問題無法有效解決。

原因分析:

  • 失衡的產銷結構:包銷制度使得蛋商控制市場,蛋農缺乏動力提升品質。
  • 食品安全風險:雞蛋品質無法追溯,藥物殘留風險高。

困境四:雞糞汙染、食安、疫病等社會成本外部化,產業體質不良,加劇缺蛋危機

格子籠飼養系統將許多成本外部化,包括雞糞汙染、臭味環境污染、抗生素添加等問題,這些最終都由社會負擔。政府提出的禽舍升級計畫專門補助雞糞處理設備,但若能轉向非籠飼系統,污染將減少,整體社會成本也會降低。

原因分析:

  • 環境污染:格子籠飼養造成雞糞和臭味的環境汙染。
  • 食安風險:抗生素使用增加藥物殘留和抗藥性風險。
  • 疾病傳播風險:格子籠飼養系統加劇禽流感等人畜共通疾病的風險。

動物福利與國際趨勢

FAO、WHO及WOAH等國際組織提倡“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理念,呼籲各國重視動物福利並推廣友善飼養系統。許多國家已禁用格子籠飼養蛋雞,如瑞士早在1992年即禁用格子籠,歐盟和其他國家也陸續跟進。然而,台灣的蛋雞產業仍以格子籠為主,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科學研究顯示,格子籠飼養方式會導致蛋雞緊迫、免疫力降低且容易生病。

台灣蛋雞產業迫切需要改革,轉向友善飼養系統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改善生產效率並提升食品安全。台灣蛋雞產業需要緊急改革,只有轉向友善飼養系統才能解決目前的種種問題。政府應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制定具體的轉型政策,提高蛋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對動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的重視。這不僅有助於提升產業體質,保障糧食安全,還能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

台灣蛋雞產業的四大困境是產能差、飼養環境惡劣、包銷制度問題和社會成本外部化。政府和社會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政策轉型,提升產業水平,確保蛋雞產業的健康發展。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