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蛋危機與蛋雞飼養環境的挑戰
隨著4月中旬的到來,台灣的蛋荒問題依然是民眾關心的焦點。雖然政府已從澳洲、泰國和菲律賓等國進口雞蛋,來暫時平抑蛋價,但長期而言,國內每日的用蛋需求仍難以透過現有的進口量得到有效解決。此外,市場價格的干預也並非最佳的解決方式。我們應該思考的是,除了依靠進口、補助和替代品之外,是否有更有效的方式來解決這次危機,並同時讓台灣的畜牧產業走向更永續的發展道路。
台灣人有多愛吃蛋?
在2020年,台灣的用蛋需求量已達到80億顆,平均每人每年吃下約350顆蛋。根據農委會2023年3月的統計,國內每日雞蛋的平均產量為11.2萬箱,約2200萬顆蛋。面對如此龐大的產量,我們是否思考過這些蛋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中生產的?蛋雞的飼養環境如何?
台灣的雞蛋產業長期只注重生產數量和重量,大量生產的同時,對於養殖系統的升級、產品的藥物殘留和對土地的破壞卻鮮少關注。因此,除了關注蛋荒問題外,我們更應該從源頭了解台灣的雞蛋產業如何運作。
台灣主要的蛋雞飼養方式
-
籠飼
籠飼是最常見的飼養方式,每2-4隻母雞被飼養在450平方公分的籠子中。這種極度狹小的空間限制了蛋雞的活動,長期下來會影響蛋雞的身心健康,導致衛生問題增加,飼養過程中也需要更多藥物來進行預防和治療,這進而增加了雞蛋的食安風險。 -
豐富化籠飼
豐富化籠飼相比傳統籠飼有所改善,降低了籠內的雞隻密度,並設置橫桿和產蛋區,稍微滿足了雞隻的自然行為需求。 -
平飼
平飼讓雞隻在室內自由活動,並提供多層次棲架和產蛋箱,滿足雞隻在高處休息的本能需求。 -
放牧
放牧除了提供雞舍讓蛋雞產蛋和休息外,還有露天的室外空間讓雞隻跑跳、曬太陽、洗沙浴,這是目前最友善的飼養方式。
國際飼養模式與台灣現況的差異
以歐盟為例,歐盟自2012年起已全面禁止籠飼蛋雞,並逐步推廣放養和豐富化籠飼。截至2022年,歐盟家禽飼養方式中,籠飼佔43.2%,放養佔14.0%,豐富化籠飼佔36.2%,有機飼養佔6.5%。相比之下,台灣在2015年訂定了《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鼓勵蛋農轉型至友善生產系統,但目前仍有近九成的業者採用籠飼方式。
台灣的未來展望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取得困難,推動豐富化籠飼可能是較為現實的選擇。唯有提升飼養環境,才能確保蛋雞的健康和雞蛋的品質,也能降低未來食安風險。
當前的缺蛋危機雖是眼前的急迫問題,但長遠來看,如果我們不對於飼養環境進行改善,未來的蛋荒危機恐怕難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