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蛋雞產業結構嚴重落後,應淘汰格子籠飼養
【台灣醒報記者簡嘉佑台北報導】台灣蛋雞產業結構落後,補助再多也是枉然!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於14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台灣大多數蛋雞仍採用格子籠飼養方式,這導致雞隻容易生病,雞糞汙染嚴重,進而對雞蛋的食安構成威脅。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則呼籲,台灣應制定十年長期計畫,逐步淘汰格子籠飼養,並補助產業轉型至「平飼」模式。
格子籠飼養的危害
台灣動物研究社研究員寸舫筑指出,國際上已逐步淘汰「格子籠」飼養方式,但台灣的禽舍升級計畫仍包括「格子籠升級」。格子籠設備破舊,沒有適當的遮蔽措施,易遭野鳥入侵。此外,常見2到4隻母雞被擠在一個籠子裡,違反動物天性,導致雞隻容易生病,影響產蛋率和雞蛋品質。
寸舫筑強調:「台灣人每天食用的雞蛋,有7到8成來自格子籠飼養的蛋雞。」雖然格子籠能讓雞隻的糞便直接掉落便於清理,但實際上,許多雞農未及時處理,導致雞糞堆積,吸引蚊蟲,成為惡臭的污染源,危害環境衛生並增加食安風險。
台灣蛋雞產能偏低
寸舫筑進一步指出,台灣蛋農常透過「強迫換羽」來提高產蛋量。這種做法是讓雞隻禁食、限水,迫使其快速換羽,進而再度產蛋。然而,強迫換羽增加了雞隻的死亡率,各國政府已經禁止這種做法。台灣政府也應該加強管制,禁止強迫換羽。
寸舫筑表示:「由於蛋供應不足,蛋農會養更多雞,但產業環境未升級,導致產能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目前,台灣每隻蛋雞的年均產蛋量約為190顆,遠低於國際標準的220顆。
全面推行平飼
立委林淑芬表示,即使農委會撥出10.5億元補助禽舍改建,但最多只能補助200棟雞舍,僅占總雞舍數量的十分之一,顯然不足。她呼籲農委會應依據《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的規定,讓每隻蛋雞至少擁有750平方公分的活動空間。
朱增宏進一步強調,格子籠的雞糞處理對環境影響極大,應配合中長期計畫,逐步淘汰格子籠飼養模式,並將飼養系統全面升級為「平飼」。平飼(室內平面飼養)允許母雞自由活動,並可透過自然的抓耙行為使雞糞自然發酵為有機肥,從而減少疫病傳播風險,並提升雞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