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雞蛋的來源:你知道母雞是如何被飼養的嗎?
雞蛋的營養與美味眾所皆知,台灣每人每年約吃下三百多顆雞蛋,這樣的消費量相當驚人。但你是否知道這些雞蛋的生產過程?根據農委會的統計,台灣目前有九成的蛋雞是飼養在格子籠中,也就是俗稱的「籠飼」,只有一成的蛋雞是採取較為友善的方式飼養。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不同的雞隻飼養方式,讓你在選擇雞蛋時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籠飼
籠飼,顧名思義,就是將母雞養在籠子裡。為了方便管理,蛋農會將2至4隻母雞飼養在僅有A4紙張大小的籠子裡。這些籠子彼此相連,像格子一樣,因此又稱為「格子籠」飼養。雖然這種飼養方式便於管理和維護,但因為空間狹小,母雞無法跑跳、展翅或梳理羽毛,經常因踩踏、打鬥而受傷甚至死亡。不良的飼養環境也容易導致母雞身心不健康,增加了疾病風險,需依賴藥物來預防與治療,進而增加雞蛋的食安風險。
豐富化籠飼
豐富化籠飼與籠飼方式相似,但相對降低了籠內雞隻的密度。為了改善雞隻的生活環境,豐富化籠飼增設了橫桿,讓雞隻可以抓握休憩,並提供產蛋區和抓扒布,以最低限度滿足雞隻的本能需求。
平飼
平飼是指雞隻採用室內平面飼養。母雞可以在室內自由活動、覓食,並且設有專門的產蛋箱和多層棲架,滿足母雞在高處歇息的本能需求。這種飼養方式相比籠飼更加友善,讓雞隻可以有較大的活動空間。
放牧
放牧是目前最友善的飼養方式。母雞除了擁有室內的雞舍供產蛋和休息外,還能夠在室外的空間自由活動。雞隻可以跑跳、洗沙浴、曬太陽,並自由進出戶外,滿足其多樣的動物本能需求。
強迫換羽與動物福利
籠飼因管理方便、飼養成本低而被廣泛採用。為了延長母雞的產蛋年限並控制成本,部分生產者會進行強迫換羽。這是通過長時間禁食和減少水分供應,使母雞經歷壓力,進而快速更換羽毛。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會給母雞帶來極大的痛苦,導致其免疫力下降,甚至生病或死亡。
國際與台灣的現況
歐盟早在2012年便已全面禁止格子籠飼養和強迫換羽,並逐步淘汰無法讓母雞展現自然行為的豐富化籠飼。台灣目前還未完全跟進這些措施。不過,農委會於2015年制定了《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鼓勵蛋農轉型為友善生產系統。此外,根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符合友善生產系統的農場必須清楚標示飼養方式,方便消費者辨識。如果產品上未宣稱使用「豐富化籠飼、平飼、放牧」等方式,則該產品很可能屬於籠飼。
促進台灣雞蛋品質的提升
作為消費者,我們的選擇可以促進台灣雞蛋生產品質的提升。當我們選擇購買來自友善飼養環境的雞蛋時,不僅在享受更高品質的食物,同時也在支持動物福利和食品安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