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然牧場

台灣缺雞蛋問題:產能低落與產銷失衡的根本原因

台灣缺雞蛋嗎?產能低落與產銷失衡的根本原因

台灣缺雞蛋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在母雞數量幾乎是全台人口兩倍的情況下,依然面臨雞蛋品短缺?這篇文章全面分析台灣雞蛋雞產業的產能低落與產銷失衡的根本原因,並提供相關數據和分析,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現象。
圖片描述

產能低落的根本原因

飼養環境與技術落後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報告,台灣近八成的雞蛋場使用傳統的格子籠飼養方式。這種飼養方式使蛋雞長期處於狹小的空間,每隻雞互相踩踏和無法動彈,無法進行自然行為,如展翅、築巢等,導致其免疫力低下,更容易生病。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在台灣,一隻母雞每年平均只產190顆雞蛋,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02顆雞蛋。

台灣近八成的蛋雞場使用傳統的格子籠飼養方式示意圖

產業落後的惡性循環

台灣的蛋雞產業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飼養環境差、產能低,導致雞蛋不足,進而需要進口雞蛋來彌補缺口。然而,進口雞蛋品並未解決根本問題,反而使得更多的母雞被飼養在劣質環境中,進一步加劇污染和疾病傳播。這一系列問題使得台灣的雞蛋供應一直處於不穩定狀態。

政策缺乏前瞻性

台灣政府在推動雞蛋雞產業轉型方面的政策明顯不足。與歐盟、瑞士等國相比,台灣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明顯滯後。歐盟早在2012年就全面禁止格子籠飼養,推動友善飼養系統,而台灣則仍有超過80%的雞蛋雞場使用格子籠。

產銷失衡的結構性問題

包銷制度的弊端

目前台灣的雞蛋品市場由雞蛋商掌控,他們以包銷制度收購雞蛋品,不論品質好壞一律全收。這種模式使得雞蛋農無需提高飼養技術和管理水平,因為無論如何都能賣出雞蛋。這導致產業無法提升,混雞蛋問題嚴重,食安風險增加。

混雞蛋與食安疑慮

雞蛋商在收集各農場的雞蛋品後,會自行分級篩選、包裝,這樣的操作方式使得雞蛋混雜,品質難以保障。一旦雞蛋被驗出藥物殘留,難以確切追查到違法用藥的牧場,進一步增加了食安風險。

動物福利與國際趨勢

全球趨勢

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近年來一直倡導「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理念,呼籲各國重視動物福利。歐盟早在2012年就禁止格子籠飼養,其他如瑞士、美國、不丹等國家也陸續推行友善飼養系統。

科學研究支持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格子籠飼養會造成雞蛋雞緊迫、挫折,免疫力降低且容易生病。相比之下,友善飼養系統不僅能提高動物福利,還能提升產雞蛋率,減少疾病風險,保障食品安全。

解決方案與政策建議

推動平飼系統

台灣應該學習國際先進經驗,推動平飼系統,這種系統能夠提供更好的環境,讓母雞進行自然行為,減少緊迫,提高產雞蛋率。根據研究,平飼系統可以顯著減少污染,提高生產效率。

制定具體的轉型政策

政府應該制定具體的轉型政策,借鑒國際成功經驗,逐步淘汰格子籠飼養系統,推動友善飼養。這不僅能提高動物福利,還能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

結論與呼籲

強調合理雞蛋價的重要性

合理的雞蛋價能夠反映出飼養成本和動物福利,保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低廉的雞蛋價只會促使雞蛋農降低成本,以不專業的方式飼養母雞,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呼籲政府帶領產業轉型

台灣政府應該帶領雞蛋雞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國人的糧食安全和動物福利。這不僅能解決當前的缺雞蛋問題,還能促進產業的長期發展。

參考資料

Scroll to Top